RFID智慧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软件-河南亿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0年06月04日 13:36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4900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6-05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用户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获取的便捷性要求提高,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已很难满足用户日益多样的需求,图书馆正在探索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过渡和转型,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业务流程、服务模式等都将发生变化。

智慧图书馆到底是什么?

智慧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被提出之后,其概念界定和特点研究从未间断过。国内的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和阐释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一是从智慧图书馆发展形态的角度来界定: 一种观点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态系统,是通过物联网等智能感知技术,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高级图书馆形态,而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是其发展的基础; 另一种观点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物联网结合发展的产物,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智慧图书馆是在建设中应用和安装新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

二是从智慧图书馆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一个智慧协同体和有机体,有效地将资源、技术、服务、馆员和用户( 五要素)集成在一起,在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支撑下,通过智慧型馆员团队的组织,向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发现式和感知化的按需服务

三是从智慧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哲学角度下的数据、知识、智慧的含义,将智慧图书馆理解为一个能够不断创新、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获得幸福感没有烦恼的图书馆。

四是从图书馆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

国外研究者对智慧图书馆定义的探讨主要侧重于技术角度和智慧服务角度。Aittola 等认为,智慧图书馆能够通过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为用户提供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 Burgess和 Kim 等认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基于其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满意的服务和内容; Baryshev 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为支持科研和培训活动而开发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系统。

厘清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区别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界定智慧图书馆概念时,应该厘清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区别。智慧图书馆是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上提出和产生的,是对数字图书馆的转型

和升级。将数字图书馆中大量的文献资源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赋予“生命”,并关注数据的获取和分析; 强调对资源的描述和使用,看重如何根据数据分析进行决策,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更强调用户行为研究,侧重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次,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是递进与发展的关系。数字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由于现今智慧图书馆建设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定型的智慧图书馆出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图书馆整体向智慧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概念层面还是建设层面,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会同时存在。

智慧图书馆的判定标准

图书馆发展到怎样的水平才能够被认定是智慧图书馆? 真正的智慧图书馆应该具备哪些刚性判别标准? 笔者综合国内外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成果,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判定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业务管理的智能化,特别是核心业务的智能化。在图书馆现有的业务中,借书还书、书籍采购、书籍上架、文献传递、文献推荐等都具有完全实现智能化的可能性。只有图书馆现有业务管理的智能化程度达到较高的比例,该图书馆才实现了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型。

其次是服务的智慧化。智慧服务的实现需要“资源、技术、人员”三方面的配合,其中资源是基础,技术是导向,人员是核心。在资源层面,要实现从采集、整理、储存、分析到提供服务各个环节的智慧化; 在技术层面,物联网、RFID、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逐步被应用到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中,为读者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带来新的服务体验; 在人员层面,要兼顾馆员和用户的培养,既要提高馆员智慧服务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也要为读者与馆员的及时有效沟通创造条件。

第三是保障环境的智慧化。现在大部分图书馆都还处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阶段,要成为

智慧图书馆就要使其处在智慧化的环境之中。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技术和设施等硬环境,例如物联网、RFID、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WiFi 的全覆盖,各类感知和执行系统的使用等,也包括图书馆人性化管理制度、相关标准、政策法规等软环境。学界和业界应该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研究制定明确的评定标准和一套完善的量化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馆内实际需要的人员、设施、技术等管理制度和标准。这些制度和标准是否与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相适应,会直接影响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另外,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与智慧校园、智慧城市息息相关,政府对于智慧化建设的支持政策会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第四是队伍建设的创新性。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层而言,智慧图书馆需要集约化、智慧化管理,需要具有创新性的管理部门,因此要整合业务部门,削减冗余部门,加强部门合作。智慧图书馆更需要一支高配合度的智慧馆员队伍,“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并经过图书情报专业训练,既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集约化知识服务,又能培养用户智慧能力的图书馆员才能称之为智慧馆员”。因此,馆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和提高,积极学习自动化、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数据素养、技术素养和智慧服务能力; 馆长要树立智慧化发展意识,注重除图情领域外其他学科的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制定完善的智慧馆员考核体系,优化馆内岗位设置,均衡馆员队伍的学科和专业比例,让更多年轻人才加入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

(摘自《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3月15日)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9:00-20:00
微信二维码
opyright ©2023河南亿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3018280号  XML地图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