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新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以洞悉,未来十年或仍将是智慧图书馆的政策红利期。《意见》明确要求,到“十四五”时期末,要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近年来“智慧图书馆”进入高速发展期,一座座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图书馆频频建成。智慧图书馆的软硬件配套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一片火热。
基于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大大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同时给广大的读者提供了更好的借阅体验。智慧图书馆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全民阅读”文化强国战略,当然*大的受益者还是普通的读者。智慧图书馆拉近了读者和图书馆的时空距离,读者甚至足不出户即可畅享“悦读”体验。
《意见》明确,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值得关注的是“链接”和“共享”的字眼,公立图书馆如何打通省市县图书馆之间的文化资源链路实现真正的“文化全面共享”?所以说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借助政策力量,未来不可限量。
《意见》还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其中第六条指出要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普及率还在低位,大部分的图书馆的智慧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于市县一级图书馆来说,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数字化升级改造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来说,是否还是蓝海一片?还有待探索和尝试。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谁能在“十四五”这一波政策的红利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