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山东12月26日讯 12月23日,枣庄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夯实数字场馆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闻发布会,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叶建军,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叶建军介绍,今年以来,全市文旅系统深入实施“文化润心·满意枣庄”创建工程,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为目标,扎实开展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行动。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落到百姓指尖,走到群众身边,让群众享有更加丰富、更高品质、更受欢迎的文化生活。
持续推动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为贯彻落实“文化润心·满意枣庄”工程建设,市文旅局持续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一是大力提升数字文化馆公共服务云效能。聚焦数字化和智慧化工作目标,推动市文化馆公共文化云平台线上开放了“群文云”“数字服务”“预约系统”3大板块,开设了“群文云数字平台”“非遗传承”等8个线上文化服务子系统,提供了“艺术欣赏”和“非遗展播”等10余项服务内容,特色举措“组合拳”带来了服务功能“*大化”。二是不断完善智慧图书馆体系。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市图书馆深化技术智慧化,打造了人文智慧阅读新模式。2022年市图书馆完成1.5万条知识资源细颗粒度和标签标引项目建设;依托微信客户端,搭建资源量约3000种、存储总量约10TB数字图书馆阅读服务平台;收录枣庄地志杂记、乡贤名人文献、治河漕运文献等古籍文献220种,共计约2200册,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了古籍散件史料的全文检索功能。与中广有线枣庄分公司合作,推出“枣庄电视图书馆”,实现枣庄数字电视机顶盒用户直接点播全覆盖。三是持续打造数字化沉浸式新体验。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观展体验。立足“文物+旅游”工作思路,市博物馆创新开展“云展览”、“云上游枣博”等线上观展活动,推出《虎跃龙翔——中国虎文化百馆线上联展》、《护宝者联盟·枣庄篇之邾分三国》AR沉浸式体验,“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凸版明信片手工拓印、全息立体成像体验等系列活动,依托数字化的手段,使“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走出历史、走近百姓、走入生活。
全面提升文化场馆数字化服务能力。一是科技赋能,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市民可以在市图书馆通过书报一体机、畅知借阅一体机便捷快速借阅,通过朗读亭、AR互动体验区,感受新型阅读空间。在市文化馆通过艺术普及一体机、少儿学习一体机、智慧党建一体机等数字文化设备,能够快速查询我市文化资源和文化资讯。在市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AR、VR、3D等技术设备,体验动态文物观展效果,增强沉浸式趣味和社教效果。二是智慧助力,搭建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深化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智慧化开放服务水平,大力提升便捷式服务内容。市直文化场馆开通了网上预约、数字阅读平台、线上云展览、公共文化云等线上服务,进一步方便市民参加阅读、观展等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三是“一亮一免”,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以打造电子身份证社会化应用场景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一亮一免”服务模式,在全市公共文化场馆、试点A级景区全面推广电子证件替代实体证件,引导和鼓励市民游客利用电子身份证体验“亮证”参观,为未携带实体身份证的市民游客提供便民服务。
不断增强文化场馆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一是多级联动,拓展文旅传播矩阵。持续推进以“文旅枣庄”融媒体平台为抓手,建设联合全市文化场馆、重点景区、区(市)文旅局等多级联动的枣庄文旅宣传矩阵,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满意枣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开展宣传报道,讲好枣庄故事,传播好枣庄文旅好声音。二是开展特色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图书馆开通微信人脸办证等服务,开展阅读进基层和阅读品牌建设,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书香枣庄”建设。市文化馆推出享活动、学才艺、艺术慕课等特色活动,打造枣庄文化馆新IP。市博物馆创新社教方式,实施“开学**课”品牌观展活动。三是强化文旅融合,全面提升传播效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打造“文化场馆+旅游”产品体系,策划组织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形成“运河明珠 匠心枣庄”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新体验,全面提升传播效能。(华敏)